《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會帶來哪些啟示?
內容提示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文件中有哪些重要啟示?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分為五個部分:
一、戰略背景;二、總體思路;三、戰略任務;四、實施路徑;五、保障措施。
從兩個維度看。定性的角度講,教育現代化就是人的現代化。定量的角度講,就是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
1. 定性維度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就是對十幾億人民的持續的人力資本投資,創造人的發展機會,提高人的發展能力,激發人的發展活力和創造力。
人的現代化首先是教育現代化,而教育現代化就是,"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課件開發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加速人才的培養。。
一直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對此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他說,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是對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支撐。
2. 定量維度
從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初等教育毛入學率、中等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全社會教育投入占GDP比例、高等教育中國際學生占比、平均預期受教育年限等七個方面,與發達國家教育發展水平進行比較。
我國教育事業目前發展如何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二、義務教育:普及水平保持高位,大班額、超大班額比例繼續下降
2018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38萬所,比上年下降2.3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4.2%,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1.小學
全國共有普通小學16.18萬所,比上年下降3.11%。全國普通小學招生1867.30萬人,比上年增長5.70%;在校生10339.25萬人,比上年增長2.43%。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1%,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全國普通小學共有班數275.39萬個,比上年增加7.02萬個。其中,大班額(56人及以上)17.87萬個,比上年減少6.05萬個,大班額占總班數的比例為6.49%,比上年下降2.42個百分點。
全國普通小學共有專任教師609.19萬人,比上年增長2.47%;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9.97%;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59.12%。
全國普通小學(含教學點)共有校舍78619.5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31.07萬平方米。全國普通小學設施設備配備達標的學校比例情況分別為:體育運動場面積88.47%,體育器械94.23%,音樂器材93.89%,美術器材93.70%,數學自然實驗儀器93.72%。接入互聯網的學校比例97.82%,擁有心理輔導室的學校比例61.48%,各項比例比上年均有提高。
2.初中
全國共有初中5.20萬所,比上年增長0.17%。全國初中招生1602.59萬人,比上年增長3.58%;在校生4652.59萬人,比上年增長4.74%。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5.2%。全國初中共有班數100.10萬個,比上年增加5.28萬個。其中,大班額(56人及以上)8.63萬個,比上年減少4.27萬個,大班額占總班數的比例為8.62%,比上年下降4.98個百分點。
全國初中共有專任教師363.90萬人,比上年增長2.54%;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9.86%;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86.22%。
全國初中共有校舍64368.1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61.39萬平方米。全國初中設施設備配備達標的學校比例情況分別為:體育運動場面積92.58%,體育器械95.91%,音樂器材95.45%,美術器材95.21%,理科實驗儀器95.64%。接入互聯網的學校比例98.96%,擁有心理輔導室的學校比例81.77%,各項比例較上年均有提高。
三、高中階段教育:基本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2018年,全國高中階段共有學校2.44萬所,比上年下降0.76%。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招生1352.12萬人,比上年下降2.20%;在校生3931.24萬人,比上年下降1.00%。
全國普通高中共有學校1.37萬所,比上年增加182所;招生792.71萬人,比上年下降0.92%;在校生2375.37萬人,比上年增長0.03%。
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含技工學校,技工學校數據由2017年數據替代)共有學校1.03萬所,比上年減少331所;招生559.41萬人,比上年下降3.95%;在校生1551.84萬人,比上年下降2.55%。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為41.37%。
普通高中專任教師181.26萬人,比上年增長2.18%。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8.41%,比上年提高0.26個百分點。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83.43萬人,比上年下降0.59%。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92.10%,比上年提高0.52個百分點;“雙師型”教師比例占30.65%,比上年提高0.66個百分點。
全國普通高中共有校舍54206.0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94.31萬平方米。設施設備配備達標的學校比例情況分別為:體育運動場(館)面積91.77%,體育器械93.84%,音樂器材92.71%,美術器材92.91%,理科實驗儀器93.70%。接入互聯網的學校比例98.78%,擁有心理輔導室的學校比例88.13%,各項比例比上年均有提高。
四、民辦教育:較快發展,規模與占比穩中有進
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8.35萬所,占全國比重35.35%;各類在校學生5378.21萬人,占全國比重19.51%。其中,民辦幼兒園16.58萬所,比上年增加5407所,占全國比例62.16%;在園幼兒2639.78萬人,比上年增長2.62%,占全國比例56.69%。
民辦普通小學6179所,比上年增加72所,占全國比例3.82%;在校生884.57萬人,比上年增長8.65%,占全國比例8.56%。
民辦初中5462所,比上年增加185所,占全國比例10.51%;在校生636.30萬人,比上年增長10.15%,占全國比例13.68%。
民辦普通高中3216所,比上年增加214所,占全國比例23.41%;在校生328.27萬人,比上年增長7.19%,占全國比例13.82%。
民辦中等職業學校1993所(不含技工學校數據),比上年減少76所,占全國比例25.39%;在校生209.70萬人,比上年增長6.27%,占全國比例17.28%。
民辦普通高校749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所,占全國比例28.13%。普通本專科在校生649.60萬人,比上年增長3.36%,占全國比例22.95%。碩士研究生在學1490人。
總體看來,我國各級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機會進一步擴大。隨著《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提出,未來兩年我國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四個自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將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優先發展教育,大力推進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著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奮斗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啟示:指導思想開篇再次強調教育對黨和國家的重要性,教育的意識形態的作用不可忽視。這是最高綱領,所以教育內容的提供或引進都需要圍繞這個主題。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更加注重全面發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明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堅持優先發展、堅持服務人民、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依法治教、堅持統籌推進。
啟示:這幾個詞都特別重要,和最近的政策相呼應也代表了趨勢發展的重點。
“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評價;
“面向人人”--教育的普及;
“終身學習”--職業教育和老年教育;
“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
“知行合一”--應用型本科,職業技能培訓;
“融合發展”--跨學科課程;
“共建共享”--專業共建,優質教育資源跨區共享(雙師)。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5年努力,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2035年主要發展目標是: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殘疾兒童少年享有適合的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啟示:對終身學習的強調,意味著行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延長;
普及學前教育與80%普惠和50%公辦幼兒園的目標一致;
義務教育強調的是優質均衡,均衡是現在公辦中小學辦學的重要指導目標,所以有些地區推行9年或12年一貫制,打破學區房的優勢;
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并不一定意味著高中的義務化,但升學率肯定進一步提高,初升高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
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強調的是服務能力和競爭力,其實就是應用性和實用性;
最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意味著民辦教育還會蓬勃發展,政策還是會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的參與。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聚焦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
啟示:指導思想開篇再次強調教育對黨和國家的重要性,教育的意識形態的作用不可忽視。這是最高綱領,所以教育內容的提供或引進都需要圍繞這個主題。
一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任務,貫穿到教育改革發展全過程,落實到教育現代化各領域各環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育戰線,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化、學理化、學科化研究闡釋,健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成果傳播機制。
啟示: 講政治。
二是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增強綜合素質,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弘揚勞動精神,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完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制定覆蓋全學段、體現世界先進水平、符合不同層次類型教育特點的教育質量標準,明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完善學前教育保教質量標準。建立健全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和體質健康標準。
啟示:建立標準被強調了很多次,如何幫助學校和政府建立標準會有很多機會出現。
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制定緊跟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以師資配備、生均撥款、教學設施設備等資源要素為核心的標準體系和辦學條件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科學規劃大中小學課程,分類制定課程標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并創新課程形式。健全國家教材制度,統籌為主、統分結合、分類指導,增強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性,完善教材編寫、修訂、審查、選用、退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構建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制,建立更加科學公正的考試評價制度,建立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監控體系。
啟示:教學的形式會發生很多創新,也會帶來教學管理很多挑戰,幫助學校進行教學管理和規劃有很多需求
三是推動各級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以農村為重點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更為完善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和投入體制,大力發展公辦園,加快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提升義務教育鞏固水平,健全控輟保學工作責任體系。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鼓勵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振興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提升民族教育發展水平。
啟示:教育的普及意味著政府更多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參考閱讀:從6組對比詞看2019年之后的教育產業發展)
四是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提升義務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學校標準化建設長效機制,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優質均衡。推進隨遷子女入學待遇同城化,有序擴大城鎮學位供給。完善流動人口子女異地升學考試制度。實現困難群體幫扶精準化,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推進教育精準脫貧。辦好特殊教育,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全面推進融合教育,促進醫教結合。
啟示:教育的均等化意味著優質教育內容的下沉 (參考閱讀:從6組對比詞看2019年之后的教育產業發展)
五是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構建更加開放暢通的人才成長通道,完善招生入學、彈性學習及繼續教育制度,暢通轉換渠道。建立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工作機制和專業化支持體系。建立健全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強化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的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服務功能,開展多類型多形式的職工繼續教育。擴大社區教育資源供給,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
啟示:終身教育的學習體系將通過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支持,2019年是泛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新起點。
六是提升一流人才培養與創新能力。分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學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持續推動地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不斷優化職業教育結構與布局。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有機銜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綜合運用招生計劃、就業反饋、撥款、標準、評估等方式,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創新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重。加強高等學校創新體系建設,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學校原始創新能力。探索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鏈條、網絡化、開放式協同創新聯盟。提高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健全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體制。
啟示:這是專業共建、校企合作的機會。
七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推動師德建設長效化、制度化。加大教職工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切實解決教師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短缺問題。完善教師資格體系和準入制度。健全教師職稱、崗位和考核評價制度。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健全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優質中小學(幼兒園)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強化職前教師培養和職后教師發展的有機銜接。夯實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推動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自主發展。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完善教師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活補助政策。加大教師表彰力度,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
啟示:各種教師資格培訓和技能培訓的市場進一步發展。
八是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務監管制度。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推進管理精準化和決策科學化。
啟示:教育信息化2.0,以及幫助管理科學化的各種工具擁有廣闊市場。
九是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平,推動我國同其他國家學歷學位互認、標準互通、經驗互鑒。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的合作。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優化出國留學服務。實施留學中國計劃,建立并完善來華留學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全面提升來華留學質量。推進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設,拓展人文交流領域,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特色發展。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海外國際學校。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在海外建設“魯班工坊”。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參與國際教育規則、標準、評價體系的研究制定。推進與國際組織及專業機構的教育交流合作。健全對外教育援助機制。
啟示:三個機會提示,國際化辦學的需求、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內容輸出、來華留學的反向留學市場
十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構建完備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健全學校辦學法律支持體系。健全教育法律實施和監管機制。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提升政府綜合運用法律、標準、信息服務等現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提高教育督導的權威性和實效性。提高學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學校治理結構,繼續加強高等學校章程建設。鼓勵民辦學校按照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種組織屬性開展現代學校制度改革創新。推動社會參與教育治理常態化,建立健全社會參與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監管機制。
啟示:學校管理需要規范化,監督機制會進一步加強,對民辦教育也是如此。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了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實施路徑:一是總體規劃,分區推進。在國家教育現代化總體規劃框架下,推動各地從實際出發,制定本地區教育現代化規劃,形成一地一案、分區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生動局面。二是細化目標,分步推進。科學設計和進一步細化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規劃周期內的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教育現代化。三是精準施策,統籌推進。完善區域教育發展協作機制和教育對口支援機制,深入實施東西部協作,推動不同地區協同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四是改革先行,系統推進。充分發揮基層特別是各級各類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大膽探索、積極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
為確保教育現代化目標任務的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了三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把教育改革發展納入議事日程,協調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教育現代化。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育系統干部隊伍。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工作。深入推進教育系統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二是完善教育現代化投入支撐體制。健全保證財政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依法落實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完善多渠道教育經費籌措體制,完善國家、社會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擔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的機制,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監管體系,全面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三是完善落實機制。建立協同規劃機制、健全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建立教育發展監測評價機制和督導問責機制,全方位協同推進教育現代化,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氛圍。